中醫師窈窕研究所:濕氣
中醫師窈窕研究所:濕氣
各位又見面啦,我是中醫師李佳勳。
所有認真想要健康苗條的人一定會聽過一個詞,中醫也常常提到它,就是「濕氣」,但你真的知道濕氣是什麼嗎?
在中醫裡面濕是一種邪氣,特色有
1. 重:濕邪有沈重的特性,像是頭重身困,關節酸重,四肢無力,水腫等。
2. 濁:濕邪容易造成排泄分泌物混濁不清,像排便軟糊,小便混濁,帶下黏稠,皮膚濕疹等。
3. 黏:濕邪的另一個特色就是黏滯,除了排便黏稠,小便不爽以外,還有指濕邪造成的狀態常常纏綿膠著,反覆難癒,起步緩慢不易發現,過程漫長的感覺。
4. 下:濕邪有水的特性,容易往下半身發展,不論是大小二便,女子帶下,下肢水腫都和濕邪有關。
可以看到濕邪最主要都會與二便有關,也是最影響整個消化代謝的一種邪氣,那濕邪的出現又跟身體中哪些臟腑有關呢?
讓我們翻開古書一探究竟吧!
《內經》曾提到: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
上述臟腑是最直接處理整個水份攝入到代謝的過程:
1. 脾主運化,運是運輸,化是消化吸收。脾具有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濕的功能。
2. 肺主行水,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輸布、運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調節作用。
3. 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膀胱就是靠著腎的運轉干涉水份最後的去留。
其實五臟六腑都或多或少和水分的代謝有關,一旦某一環節出了問題,整個過程就會徹底卡關,水份堆積到了那裡就成了我們說的濕,進而影響整個水份的運轉,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肥人多痰濕。
那我們要怎麼解決濕邪的問題?是不是除濕機開到最強就可以了呢(笑)?
環境中的濕氣確實會慢慢累積影響身體,除濕機在常下雨的北部確實也是一大妙方,但濕氣進出體內的入口可不止這個!
1. 拒絕甜辣炸:甜膩炸物的東西會生痰濕,而辣的食物容易傷脾胃,也會導致無法代謝水份。
2. 多吃消水物:像大家常說的薏仁湯、四神湯、玉米水都是不錯的食補,綠豆和紅豆就要多注意了,此兩物偏寒,如果本身寒氣也重就不適合。
3. 健康運動、睡眠足夠:運動出汗確實會讓濕氣減少,還可以減輕壓力。每天至少要睡足7-9個小時,才不會傷害到脾胃。